48小时拿下未来:Cognition豪赌Windsurf

原创 Ben AISecret出海报告 2025年07月28日 21:52 陕西

图片

当整个硅谷还在围观Windsurf的“解体”风波时,Cognition已在深夜拨出那通改变AI格局的电话。

一场没有尽调、没有观望、没有拖延的48小时收购战,在周一早晨画下句点——但这场AI代理人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01|第1小时:风暴来袭,机会闪现

2025年7月11日,星期五下午6点,硅谷的朋友圈突然被一条消息刷屏:Windsurf的核心研究团队已整体离职,Google的收购交易破局,项目结构性解体。

在AI圈,这等同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几乎一夜之间,Windsurf从“最炙手可热的AI应用明星”变成了“技术遗骸等待清理的空壳”。

当天下午,Cognition创始人兼CEO Scott Wu 正准备离开办公室。他收到Slack上转发的新闻截图,随手点开。一开始,他和所有人一样认为:“这事该完了。”

但随着更多细节浮出水面,Scott忽然意识到:这不是坍塌,而是断层——而断层的另一侧,有尚未被挖掘的资源。

“我们和所有人一样,是在那天下午知道这事的。”

“但我当时有个直觉:这里面的‘剩余价值’,被市场低估了。”

Windsurf 的主力研究员确实离开了,但它留下的不只是“失血的组织”,而是完整的商业循环

  • 一个仍然运转的 SaaS 产品;

  • 一支训练有素的 go-to-market 团队;

  • 一整套客户管理系统和数据;

  • 以及,尚未被切断的用户流量与市场记忆。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场清算,而是一艘没有船长但发动机仍在运转的AI战舰

与此同时,Scott还发现另一个被市场忽视的结构性误判:

过去六个月里,Windsurf 和 Cursor 在“AI IDE”赛道上的声量远高于 Devin(Cognition 的产品),甚至一度被认为“领先半代”。

但实际上,Devin 在企业侧的增长速度、用户留存率和营收模型,已悄然突破临界点

这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说 Devin 是“AI工程效率”的深水炸弹,那 Windsurf 可能正好提供了引爆它的开关。

于是,Scott没有再等。他在Slack上留言:“大家别下班,我想说点事。”

图片

02|第6小时:深夜冷启动,一通电话开局

当天晚上,湾区的办公室陆续熄灯,而 Cognition 的会议室却突然灯火通明。

Scott Wu 坐在办公桌前,电脑屏幕上是 Windsurf 官网的最后一次更新。他心里知道,现在出手的人不会少——但大多数人,只会“等风头过去再联系”,或者“先挖几个人来面试”。

而他的判断是:如果要赢,不是等市场冷静,而是在混乱中出手。

于是,在周五晚上9点,Cognition 团队直接发出一封冷启动邮件,标题很简单:“Should we talk?”

收件人是 Windsurf 的联合创始人 Jeff、Graham 和 Kevin。

没人指望当晚能收到回复,毕竟对方正经历一场“组织地震”。但10分钟后,Slack 上响起提示音,Scott 收到了一句回复:

“We’re still up. Can jump on a call.”

这通 Zoom 会议在当晚10点准时开始,双方的第一句对话都不是寒暄,而是开门见山:我们能不能把这事搞定?

Scott 提出了一种罕见的节奏方案:不需要一个月的尽职调查,不走传统融资流程,我们只看“是否对得上”,以及“是否能撑得起”。

从一开始,这就不是一次标准意义上的 M&A,而是一场基于信任和时机的极限“拼图匹配”操作

“就像银行在周五被托管时,监管机构周末得安排好接盘者,周一一早必须恢复业务。”

“Windsurf 也是一样。不能等,不能拖。团队、客户、产品都在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需要在 48 小时内给出明确答复。”

而更神奇的是,两边一聊,才发现彼此手上的“缺口”刚好能拼合。

Cognition 缺市场与BD资源;Windsurf 则刚好剩下一整套 go-to-market 队伍和流程。

Cognition 强于底层模型训练与工程整合,Windsurf 还有大量真实用户反馈与产品路径。

甚至在对团队文化的期待上,两家公司都不是“为卖而卖”,而是找“可以一起打仗”的人。

那一晚,Scott 说他看到 Jeff 脸上的表情不是焦虑,而是带着一点激动的清醒——像是终于有人看懂了这艘“看似沉船”的结构潜力。

凌晨1点,双方敲定了继续推进的意向。Scott 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字:

“Saturday = Yes or No”

图片

03|拼图对接:他们为什么天生契合?

当Cognition在周五夜晚第一次拨通Windsurf创始团队的电话时,没人想到短短数小时内,两家公司就能看见彼此轮廓中那种罕见的互补感。

如果你认真拆解两家公司的能力结构,会发现这不是简单的“强者联合”,而是更像一场结构级别的拼图对接。一方擅长铸造引擎,另一方则早已驾驭速度;一方构建AI代理人的大脑与肌肉,另一方精通如何让这些能力以最自然、最具感知的方式流向用户。

Cognition,一直以来都更偏向“安静的技术派”。它的产品Devin是目前少数真正能深入工程团队工作流的AI代理系统,不是用来“玩玩看”的,而是可以直接接入Slack、Linear、GitHub,参与项目管理、任务执行,甚至生成并提交完整PR的工程型助手。它在为开发者节省的不是点缀时间,而是真实的思维与决策成本。

Windsurf则恰恰相反,它是外向的、明亮的,它知道如何向市场解释技术,也擅长将复杂的工程能力,包装成用户能感受到的体验提升。从产品视觉到营销节奏,再到社区运营,它更像是一支战斗型市场部,能把冷冰冰的技术讲得热血、动人,并迅速占领用户心智。

这种互补在谈话开始后的前30分钟就变得异常清晰。Scott回忆说:“我们几乎同时意识到,我们在做的,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不同面向。我们都在构建AI如何真正参与软件开发这件事,只不过我们是从骨架出发,而他们已经在塑造皮肤。”

除了能力上的匹配,更重要的是思考方式的相近。两家公司都不太相信“用AI代替人类”的口号,而更倾向于构建人机协作的完整闭环。不是让模型写完全部代码,而是让它能理解上下文、规划路径、执行复杂流程,然后再交由人类审阅和迭代。

在这个意义上,Devin像是一台深度学习过的AI工程师,能思考、能动手,却不喧哗;而Windsurf则像是一位优秀的产品设计师,懂得怎么为这位工程师搭建最舒适的工作台。

如果说过去一年AI开发工具的赛道上,大家都在各自搭建自己的火箭发动机,那么Cognition与Windsurf的结合,或许是第一次真正把推进器、控制系统、导航仪与驾驶舱组装到了一起。

Scott在通话的最后说:“我们从来没想过靠市场噱头赢,只是觉得,应该有人把这件事做完整、做对。”

而现在,他们终于凑齐了所有的部件,准备点火起飞。

图片

04|豪赌:All in AI Agents

Cognition收购Windsurf的决定,看似是一场资源互补的并购操作,但在Scott Wu心中,这更像是一场下注——他们不是押在一家公司的未来上,而是押在AI Agents 将重塑开发世界这一信仰上。

从第一行代码写下以来,软件工程的本质就从未改变过:人类告诉计算机要做什么,计算机照办。几十年间,我们发明了键盘、鼠标、IDE、低代码平台,但本质上,写程序这件事始终是“人说、机做”。而Scott与他的团队始终坚信,这种人机关系即将反转——AI将变成人类的主动合作者,而不是被动执行者

Devin的诞生,正是这个理念的第一块实验田。与其说它是一款工具,不如说它是一位“同事”——它能阅读项目文档、理解代码结构,记住团队的开发习惯,并主动提出优化建议、执行修复任务,甚至参与站会与项目推进。Scott说,他们不是在训练一个聊天机器人,而是在培养一位懂行的AI程序员。

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个“AI同事”虽然强大,却一直不够“好看”——它没有一个能打动人心的展示面,没有一个让大众用户“看得懂”的载体。它被真正使用它的工程团队默默点赞,却从未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焦点。

而Windsurf的加入,刚好补上了这块拼图。他们熟悉用户语言,擅长打造产品体验,让抽象的AI能力变得直观、可触、令人上瘾。于是,这场收购背后真正的“豪赌”,就变得清晰了:

Cognition不只是在整合两个团队,不只是希望获得市场和渠道,更是在向世界宣告——AI Agents,不是demo,不是研究项目,而是真正可以部署、落地、服务于现实开发流程的未来生产力。

Scott坦言,他知道这场赌注并不轻松。构建一个真正可用的AI开发助手远比想象中复杂,需要对代码、上下文、开发流程、工程文化都有近乎本能的理解。而这恰恰是他们坚持数年的方向。他相信,这种难度本身,才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护城河。

“AI的真正革命,不在于它能生成多漂亮的一段代码,而在于它是否能与你并肩工作,理解你、预判你、补位你。”

“我们不是要让AI取代人类,而是要让AI成为你最强的搭档。”

这场豪赌并不需要短期见效。他们愿意耗费数年时间去训练一个“靠谱的AI工程师”,去打磨一个开发体验真正自然顺畅的系统,去构建一个新范式下的人机协作接口。

Scott相信,这会是比移动互联网、比个人电脑更大的技术变革。而这一次,他不想错过。

所以他们出手了,用48小时完成收购,用一个周末接管一整支团队,也用一个清晰无比的战略视角,All in on AI Agents

图片

05|外部声音与自我反思

在整个AI工具的狂飙时代里,Cognition 并不是最常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名字。

相比之下,Windsurf 和 Cursor 曾一度主导社交平台上的注意力——它们的产品易于理解、界面友好,演示视频往往能在X(原Twitter)上引发数万次转发与评论。它们占据了“AI开发工具”这块叙事阵地的C端认知。

而Cognition,在很多人眼中则显得“沉默”“低调”,甚至“不太擅长讲故事”。Devin被真实的工程团队用在生产环境中,却很少被转发;被嵌入Slack、GitHub、Linear等系统,悄无声息地完成一行又一行代码,却不太会“出现在镜头前”。

这样的局面,让不少人产生了误解:Cognition是不是慢了半拍?是不是掉队了?是不是还停留在“概念阶段”?

Scott听见了这些声音。他没有回避。

他承认:“我们在讲述自己的方式上,确实不够用力。我们更在意产品跑得是否顺,客户是否真的用起来了。我们没太管外面说什么。” 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沮丧,反而带着一种近乎顽固的自信——好产品,是能沉得住气的。

事实上,他给出了一组几乎颠覆外界印象的数字:在过去六个月里,Devin 的企业端使用量增长了5到10倍,且其中不乏全球最顶尖的工程团队。他们把 Devin 当作团队成员,每天在 Slack 上 tag 它、在 Linear 分派任务、在 GitHub 审核它提交的 PR。他们不是来“尝鲜”的,而是已经在“合作”了。

在Scott看来,外界认知是一种时差。Windsurf代表的是“AI工具体验”的前沿感知,而Cognition所专注的,则是“AI工具可信度”的底层支撑。一个让你看见未来,一个确保未来能稳定落地。他坦白,这种不对称的节奏,也曾让他焦虑过。

但他没有因此动摇方向。他深知,那些真正能落地的AI工具,往往不会一夜爆红,它们先是被少数人使用、验证、磨合,然后才会找到自己的增长临界点。

这次收购,也是他的一次修正——不是路线的修正,而是表达方式的修正。Windsurf的加入,补全了Cognition过去最薄弱的一块:讲述自己、塑造品牌、走向公众。就像他说的:

“我们现在终于有了一支会讲故事的团队。”

而这正是Cognition最需要的。当市场开始狂热、竞争日益白热化,每个参与者都在拼速度、拼资源、拼注意力的时候,Cognition要的不是喧嚣的热度,而是长期的被理解。

他们不想让别人误以为,他们只是那个“技术很强但不擅长市场”的团队;他们更希望,当人们谈论“AI开发的下一步”时,Cognition的名字,是被自然提起的。

自我反思,不是退让,而是一次策略的校准。而现在,他们已经补完了自己原本不完整的那一面。

沉默者开口,话语才有重量。

图片

06|结局: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7月14日周一早上九点,Windsurf 被 Cognition 收购的消息正式官宣。

公告发布时,Scott Wu 刚刚结束连续三天未曾完整入睡的节奏。他的桌上还散落着几页凌晨打印的法律文件,Slack 仍在跳动,团队成员正在同步新系统权限的最后细节。窗外阳光很好,办公室安静得有些不真实。

这一刻的画面,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故事已经结束。一个团队得到了归宿,一个产品找到了归属,一桩收购案顺利收官,尘埃落定。

但在 Scott 看来,这恰恰是他们真正的 Day One。

“我们不是买下了一个公司,我们是合并了两个未完成的未来。”

Cognition 和 Windsurf 的联合,像是两位从不同方向出发的攀登者,终于在山腰相遇,然后意识到彼此其实正要登的是同一座山。不同的是,一方带着耐寒装备和路线图,另一方掌握了补给系统和信号装置。此刻的联手,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开始一场更远的攀登。

接下来,他们要解决的是从未有人真正解决过的问题:

  • 如何让一个 AI 代理不仅懂代码,还能理解整个工程上下文?

  • 如何构建一套既自然又强大的开发体验,让 AI 成为协作者而非工具?

  • 如何在 IDE 与 Agent 之间,建立真正“同步与异步融合”的工作流?

  • 如何让全球数千万开发者,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思考“写程序”这件事?

这一切都没有标准答案,甚至连地图都还没画好。他们需要从零开始去试错、打磨、融合。去创造一种全新的操作系统层级的人机交互方式——不是让人去适应AI,而是让AI学会与人共创。

而那种未来,在 Scott 脑海中其实早已具象。他说,他想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工程师站在屏幕前,不再纠结命令的语法、依赖的版本、不确定的堆栈逻辑,而是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个意图,一句话,一个目标,就能点燃整个系统的运转。那时的 AI,不再是工具,而是你身边那位总能提前帮你想到下一步的搭档。

这个场景听上去很远。但对 Cognition 来说,从今天起,它已经在路上。

他们已经不再只是造一个“更好的AI编程助手”,而是试图搭建一个让开发者重拾掌控感的未来界面

而这次收购,不是终点,也不是中场休息。

它只是按下了一个更大挑战的启动按钮。

图片

后记

在 AI 正式走入我们生产系统的这一刻起,工具不再只是工具,它们是工作节奏的参与者,是协作关系的一部分。我们正在走入一个新的技术纪元。也许未来每一个团队里,都会有一个“AI teammate”。而Cognition与Windsurf的合体,也许正是这个时代诞生的标志之一。


关于Cubo Group

Cubo Group 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 GTM AI 平台(Go-To-Market Engine for AI),专注于推动 AI 品牌从冷启动迈向规模化增长。我们长期深度陪伴 AI 团队,以系统化的策略、渠道与资源,成为他们通往全球市场的核心增长引擎。

我们构建了全球最具规模与活力的 AI 用户与影响力生态系统:

  • AI Secret Media Group是Cubo旗下媒体集团,拥有 AI Secret Newsletter (全球Top1 AI newsletter)、Bay Area Letters(湾区科技报道)等多个美国本土媒体品牌,美国本土订户超过200万,月发行量超过6000万。

  • Partnerly - AI出海营销机构,2023年成立至今,服务超过100多家全球AI企业,从阿里巴巴Qwen、Hubsport、Monday 到 Figma、11Labs、Genspark,我们见证了AI全球化影响力的跃迁。

在 AI 创业不断加速的今天,找到对的增长路径,比一味提速更重要。 Cubo 将继续作为值得信赖的合作平台,与全球最具潜力的 AI 品牌同行,一起构建属于 AI 时代的全球影响力。

如果你正在寻找 精准的增长路径,想要实现从冷启动到全球爆发,欢迎联系我们,探索属于你的 GTM AI 成长引擎。

Logo

汇聚全球AI编程工具,助力开发者即刻编程。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