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发布!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智能提示用户界面设计指南全书》

提示工程架构师必备·AI产品设计圣经·前端开发实战手册

前言:为什么需要一本智能提示UI设计指南?

在AI技术爆发的今天,智能提示(Smart Prompt) 已成为连接人类与AI的核心桥梁。从ChatGPT的对话输入框到GitHub Copilot的代码提示栏,从Notion AI的文本生成助手到MidJourney的图像 prompt 编辑器,智能提示界面(Prompt UI)正在重新定义用户与AI的交互方式。

然而,当前智能提示UI设计仍处于“经验驱动”阶段:

  • 部分产品过度追求“智能”,忽略了用户的控制感(比如强制推荐不相关的提示);
  • 部分设计缺乏“上下文感知”,导致提示与用户需求脱节(比如在代码编辑器中推荐无关的文案提示);
  • 甚至有些界面因“信息过载”,让用户对AI产生“畏难情绪”(比如复杂的参数设置界面)。

作为一名拥有10年AI产品设计经验的提示工程架构师,我深刻意识到:智能提示UI设计不是“AI能力的堆砌”,而是“用户需求与AI能力的平衡艺术”。本书旨在为提示工程架构师、AI产品设计师、前端开发者提供一套系统、可落地的智能提示UI设计方法论,帮你从“经验设计”转向“科学设计”。

第一章:智能提示UI设计基础

1.1 什么是智能提示UI?

智能提示UI是基于AI上下文理解能力的交互界面,通过动态生成、调整提示内容,帮助用户更高效地与AI系统交互。其核心特征包括:

  • 上下文感知:能识别用户当前任务、历史交互、环境信息(如设备、时间);
  • 动态适应性:根据用户输入、反馈实时调整提示策略(如从“引导式”转向“开放式”);
  • 多模态融合:支持文字、语音、图像、代码等多种提示形式;
  • 反馈循环:通过用户反馈(如点赞、修改)优化后续提示效果。

示例:GitHub Copilot的代码提示界面,会根据当前代码文件的语言(如Python)、函数上下文(如正在写一个排序函数),动态推荐相关的代码片段(如def quick_sort(arr):)。

1.2 智能提示UI的核心价值

  • 提升效率:减少用户输入成本(如模板化提示);
  • 降低门槛:帮助新手快速掌握AI工具(如分步引导);
  • 增强信任:通过透明化提示逻辑(如“为什么推荐这个提示”),让用户更愿意使用AI;
  • 激发创意:通过发散性提示(如“你可以尝试添加‘未来感’元素”),帮助用户突破思维局限。

1.3 智能提示UI设计的五大原则

1.3.1 以用户为中心(User-Centric)

设计要点:优先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而非展示AI的“强大能力”。
反例:某AI写作工具强制推荐“高级修辞模板”,但用户只需“简洁的工作总结”。
正例:ChatGPT的“提示示例”功能,会根据用户选择的场景(如“写邮件”“编故事”),推荐对应的基础模板。

1.3.2 上下文相关性(Context-Relevant)

设计要点:提示必须与用户当前任务、历史交互、环境信息强关联。
技术实现:通过上下文向量数据库(如Pinecone)存储用户历史交互数据,用余弦相似度计算当前输入与历史数据的相关性,生成相关提示。
公式
相似度=cos⁡(θ)=A⋅B∥A∥∥B∥ \text{相似度} = \cos(\theta) = \frac{\mathbf{A} \cdot \mathbf{B}}{\|\mathbf{A}\| \|\mathbf{B}\|} 相似度=cos(θ)=A∥∥BAB
其中,A\mathbf{A}A 是当前输入的向量表示,B\mathbf{B}B 是历史交互的向量表示。

1.3.3 透明性(Transparency)

设计要点:让用户理解提示的生成逻辑,避免“黑盒效应”。
示例:Notion AI的“提示解释器”功能,会在推荐提示时说明:“根据你之前写的‘产品周报’,推荐‘下周工作重点’模板”。

1.3.4 可交互性(Interactivity)

设计要点:允许用户修改、调整提示,而非被动接受。
示例:MidJourney的提示编辑器,支持用户添加“–ar 16:9”(调整 aspect ratio)、“–style raw”( raw 风格)等参数,灵活控制生成效果。

1.3.5 容错性(Fault Tolerance)

设计要点:处理用户的错误输入,提供修复建议。
示例:ChatGPT会在用户输入不完整时提示:“你可以补充更多信息,比如‘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目标读者是新手’”。

第二章:用户需求分析与角色建模

2.1 用户调研:找到真实需求

方法

  • 深度访谈:与目标用户(如程序员、文案编辑)对话,了解他们使用AI工具的痛点(如“提示写得不好,生成的内容没用”);
  • 行为分析:通过埋点数据(如用户点击提示的频率、修改提示的次数),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
  • 问卷调研:用问卷收集大规模用户的需求(如“你最需要哪种类型的提示模板?”)。

案例:某AI写作工具的用户调研显示,80%的文案编辑希望“提示能自动包含目标读者、风格要求”,因此团队设计了“场景化模板”功能(如“写一篇面向年轻人的美妆文案”)。

2.2 用户角色建模

根据用户的技能水平使用场景需求优先级,构建用户角色(Persona):

用户角色 技能水平 核心需求 设计重点
新手用户 初级 简单、引导性强的提示 分步引导、基础模板、错误提示
专家用户 高级 灵活、自定义的提示 参数调整、模板编辑、历史记录
企业用户 中级 高效、符合企业规范的提示 团队模板共享、权限管理、审计日志

2.3 场景化需求分析

场景1:办公场景(如写周报)

  • 用户需求:快速生成结构化内容(如“本周工作重点”“下周计划”);
  • 设计要点:提供“周报模板”,自动提取用户的历史工作记录(如“你上周完成了3个项目”)。

场景2:创作场景(如写小说)

  • 用户需求:激发创意,避免重复(如“给主角加一个意外的转折”);
  • 设计要点:提供“发散性提示”(如“你可以尝试让主角遇到一个神秘人”),支持“随机灵感”功能(如点击“换一个”获取新的提示)。

场景3:教育场景(如辅导作业)

  • 用户需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如“解释一下牛顿第一定律”);
  • 设计要点:提供“分步解释”提示(如“首先,牛顿第一定律是什么?其次,它的例子有哪些?”),支持“追问”功能(如用户问“为什么会这样?”,提示会进一步解释)。

第三章:智能提示的交互设计模式

3.1 主动推荐式(Active Recommendation)

设计逻辑:根据用户的历史交互、当前场景,主动推荐相关提示。
适用场景:用户不知道该写什么提示(如新手用户)。
设计要点

  • 推荐的提示要与当前任务强关联(如在代码编辑器中推荐“生成排序函数”);
  • 限制推荐数量(如最多3个),避免信息过载;
  • 允许用户关闭推荐(如“不再显示此提示”)。

代码示例(React)

import React, { useState, useEffect } from 'react';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const PromptRecommendation = ({ currentInput }) => {
  const [recommendations, setRecommendations] = useState([]);

  useEffect(() => {
    if (currentInput.length > 0) {
      axios.get('/api/recommend', { params: { input: currentInput } })
        .then(res => setRecommendations(res.data));
    }
  }, [currentInput]);

  return (
    <div className="recommendation-box">
      <h4>推荐提示:</h4>
      <ul>
        {recommendations.map((prompt, index) => (
          <li key={index} onClick={() => alert(`使用提示:${prompt}`)}>
            {prompt}
          </li>
        ))}
      </ul>
    </div>
  );
};

说明:当用户输入内容时,发送请求到后端获取推荐的提示,展示在输入框下方,用户点击即可使用。

3.2 上下文引导式(Context-Guided)

设计逻辑:根据当前页面的上下文(如代码编辑器中的当前行代码、文档中的当前段落),生成相关提示。
适用场景:需要精准上下文的场景(如代码补全、文档续写)。

案例:GitHub Copilot在用户写Python代码时,若当前行是for item in,会推荐range(10)items(根据上下文的变量)。

3.3 自定义模板式(Custom Template)

设计逻辑:允许用户创建、保存自己的提示模板,方便重复使用。
适用场景:需要频繁使用相同结构提示的场景(如每周的周报、固定格式的邮件)。

设计要点

  • 支持变量替换(如{{目标读者}}{{风格}});
  • 允许团队共享模板(如企业用户的“品牌文案模板”);
  • 提供模板市场(如用户可以下载别人的模板)。

代码示例(Vue)

<template>
  <div class="template-editor">
    <textarea v-model="templateContent" placeholder="输入模板内容(支持变量,如{{目标读者}})"></textarea>
    <button @click="saveTemplate">保存模板</button>
    <div class="template-list">
      <div v-for="template in templates" :key="template.id" @click="useTemplate(template)">
        {{ template.name }}
      </div>
    </div>
  </div>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templateContent: '',
      templates: []
    };
  },
  methods: {
    saveTemplate() {
      // 保存模板到后端
      axios.post('/api/templates', { content: this.templateContent })
        .then(res => this.templates.push(res.data));
    },
    useTemplate(template) {
      // 将模板内容插入到输入框
      this.$emit('use-template', template.content);
    }
  }
};
</script>

3.4 分步引导式(Step-by-Step)

设计逻辑:将复杂的提示拆分成多个步骤,引导用户逐步输入。
适用场景:复杂任务(如生成图像、训练模型)。

示例:MidJourney的提示生成流程:

  1. 选择图像风格(如“ realism ”);
  2. 输入主体内容(如“ a cat sitting on a couch ”);
  3. 添加细节(如“ --ar 16:9 --style raw ”)。

3.5 反馈循环式(Feedback Loop)

设计逻辑:收集用户对提示的反馈(如点赞、点踩、修改),优化后续提示效果。
适用场景:需要持续优化的场景(如对话系统、推荐系统)。

技术实现

  • 用**强化学习(RL)**模型,根据用户反馈调整提示策略(如用户点赞的提示,增加其推荐权重);
  • A/B测试,比较不同提示策略的效果(如“推荐式提示” vs “引导式提示”)。

第三章:智能提示的交互设计模式(续)

(注:本章为第二章的延续,详细讲解每种交互模式的设计细节与代码实现)

3.6 多模态交互式(Multimodal)

设计逻辑:支持文字、语音、图像、代码等多种提示形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适用场景:跨模态任务(如用语音输入提示生成图像、用图像描述生成代码)。

示例:某AI设计工具支持:

  • 语音输入:“帮我生成一个红色的logo,风格是极简”;
  • 图像上传:上传一张草图,提示“根据这张图生成高清logo”;
  • 代码输入:输入“def generate_logo(color=‘red’, style=‘minimal’)”,生成对应的logo。

技术实现

  • 语音转文字:用百度语音API或OpenAI的Whisper模型;
  • 图像描述:用CLIP模型将图像转换为文字描述;
  • 代码解析:用AST(抽象语法树)解析代码中的参数。

代码示例(Python)

import whisper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port clip

# 语音转文字
def speech_to_text(audio_path):
    model = whisper.load_model("base")
    result = model.transcribe(audio_path)
    return result["text"]

# 图像转描述
def image_to_prompt(image_path):
    model, preprocess = clip.load("ViT-B/32")
    image = preprocess(Image.open(image_path)).unsqueeze(0)
    text = ["a red logo with minimal style", "a blue logo with modern style"]  # 候选描述
    with torch.no_grad():
        image_features = model.encode_image(image)
        text_features = model.encode_text(clip.tokenize(text))
        similarity = (image_features @ text_features.T).softmax(dim=-1)
    return text[similarity.argmax()]

3.7 动态调整式(Dynamic Adjustment)

设计逻辑:根据用户的输入进度,动态调整提示的详细程度。
适用场景:用户输入不完整或不明确的场景。

示例:ChatGPT在用户输入“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时,会提示:“你可以补充更多信息,比如目标读者(新手/专家)、风格(正式/轻松)、重点内容(技术/应用)”。当用户补充“目标读者是新手”后,提示会调整为:“你可以再补充风格要求,比如‘轻松幽默’”。

技术实现

  • 用**状态机(State Machine)**管理提示的状态(如“初始状态”→“补充目标读者”→“补充风格”);
  • 根据用户的输入,切换状态并生成对应的提示。

代码示例(JavaScript)

const promptStates = {
  initial: {
    message: "你想写什么?比如‘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
    nextState: "targetAudience"
  },
  targetAudience: {
    message: "目标读者是?比如‘新手’‘专家’",
    nextState: "style"
  },
  style: {
    message: "风格要求是?比如‘轻松幽默’‘正式严谨’",
    nextState: "complete"
  },
  complete: {
    message: "提示已完整,点击生成即可!"
  }
};

let currentState = "initial";

function updatePrompt(userInput) {
  if (currentState === "complete") return;
  // 根据用户输入切换状态
  currentState = promptStates[currentState].nextState;
  // 生成下一个提示
  const nextPrompt = promptStates[currentState].message;
  return nextPrompt;
}

// 测试
console.log(updatePrompt("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 // 输出:“目标读者是?比如‘新手’‘专家’”
console.log(updatePrompt("新手")); // 输出:“风格要求是?比如‘轻松幽默’‘正式严谨’”

第四章:提示内容的呈现与可视化设计

4.1 信息层级设计

设计要点:用标题、列表、强调等元素,区分提示内容的重要性。
示例

提示模板: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

  • 目标读者:新手
  • 风格:轻松幽默
  • 重点内容:AI的应用场景(如聊天机器人、图像生成)

说明:用标题突出模板主题,用列表区分不同的参数,用加粗强调关键信息。

4.2 可视化元素的使用

类型

  • 流程图:展示提示生成的流程(如“用户输入→上下文获取→提示生成→结果呈现”);
  • 思维导图:展示提示的发散方向(如“AI博客”→“应用场景”→“聊天机器人”→“优点”→“高效”);
  • 进度条:展示提示的完成度(如“已完成80%,还需要补充风格要求”);
  • 标签:区分提示的类型(如“模板”“推荐”“自定义”)。

Mermaid流程图示例

graph TD
  A[用户输入] --> B[上下文获取(历史交互、当前场景)]
  B --> C[提示生成(模板匹配、AI推荐)]
  C --> D[结果呈现(文字、图像、代码)]
  D --> E[用户反馈(点赞、修改)]
  E --> B[上下文更新]

4.3 多模态呈现

设计要点:根据任务类型,选择合适的模态:

  • 文字:适合大部分场景(如聊天、写作);
  • 语音:适合 hands-free 场景(如开车时生成提示);
  • 图像:适合视觉任务(如生成图像、设计logo);
  • 代码:适合技术任务(如生成代码、调试程序)。

示例:某AI教育工具支持:

  • 文字输入:“解释一下牛顿第一定律”;
  • 语音输入:“帮我讲一下牛顿第一定律”;
  • 图像输入:上传一张牛顿的图片,提示“根据这张图生成牛顿第一定律的解释”。

4.4 动态更新与实时反馈

设计要点

  • 当用户输入或上下文变化时,实时更新提示(如“你输入了‘新手’,推荐‘轻松幽默’的风格”);
  • 在提示生成过程中,显示加载状态(如“正在生成提示,请稍候…”);
  • 当提示生成失败时,显示错误信息(如“网络错误,请重试”)。

代码示例(React)

import React, { useState } from 'react';

const PromptInput = () => {
  const [input, setInput] = useState('');
  const [prompt, setPrompt] = useState('');
  const [loading, setLoading] = useState(false);

  const handleInputChange = (e) => {
    setInput(e.target.value);
    // 实时更新提示
    setLoading(true);
    setTimeout(() => {
      setPrompt(`根据你的输入,推荐提示:“${input},目标读者是新手”`);
      setLoading(false);
    }, 500);
  };

  return (
    <div className="prompt-input">
      <input
        type="text"
        value={input}
        onChange={handleInputChange}
        placeholder="输入你的需求..."
      />
      {loading && <div className="loading">加载中...</div>}
      {prompt && !loading && <div className="prompt">{prompt}</div>}
    </div>
  );
};

第五章:智能提示的上下文管理与自适应设计

5.1 上下文的类型与获取方式

上下文类型

  • 用户历史交互:用户之前的输入、反馈、使用记录(如“用户上周生成了3篇关于AI的博客”);
  • 当前任务场景:用户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如“在代码编辑器中写Python代码”);
  • 用户偏好:用户的习惯(如“用户喜欢‘轻松幽默’的风格”);
  • 环境信息:设备(如手机/电脑)、时间(如上午/晚上)、地理位置(如北京/上海)。

获取方式

  • 主动收集:通过用户输入、设置(如“请选择你的行业”);
  • 被动收集:通过埋点、日志(如用户点击提示的频率);
  • 第三方集成:从其他系统获取(如从企业OA系统获取用户的职位信息)。

5.2 上下文的存储与管理

技术选型

  • 客户端存储:用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存储用户的历史交互(如最近使用的提示模板);
  • 服务器存储:用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或NoSQL数据库(如MongoDB)存储用户的长期数据(如偏好设置、团队模板);
  • 向量数据库:用Pinecone、Milvus存储用户历史交互的向量表示,用于上下文相似度计算。

示例:用MongoDB存储用户的历史交互:

from pymongo import MongoClient

client = MongoClient('mongodb://localhost:27017/')
db = client['prompt_db']
collection = db['user_interactions']

# 插入用户交互记录
def insert_interaction(user_id, input_prompt, output_result, feedback):
    collection.insert_one({
        'user_id': user_id,
        'input_prompt': input_prompt,
        'output_result': output_result,
        'feedback': feedback,
        'timestamp': datetime.datetime.now()
    })

# 查询用户历史交互
def get_user_interactions(user_id):
    return collection.find({'user_id': user_id}).sort('timestamp', -1)

5.3 自适应调整策略

策略

  • 根据历史交互调整:如果用户之前多次选择“轻松幽默”的风格,推荐提示时优先包含该风格;
  • 根据当前场景调整:如果用户在代码编辑器中,推荐与代码相关的提示(如“生成一个排序函数”);
  • 根据用户偏好调整:如果用户喜欢“简短”的提示,推荐时避免过长的内容。

技术实现

  • 规则引擎(如Easy Rules、Drools)定义自适应规则(如“如果用户历史交互中‘轻松幽默’的风格占比超过50%,则推荐提示时包含该风格”);
  • 机器学习模型(如协同过滤、决策树)预测用户的需求(如“用户可能需要‘技术类’的提示”)。

5.4 缓存与预加载优化

设计要点

  • 缓存常用提示:将用户常用的提示模板、推荐结果缓存到客户端或服务器(如用Redis缓存“新手用户的常用模板”);
  • 预加载上下文:在用户进入界面之前,预加载用户的历史交互、偏好设置,提升提示生成速度;
  • 懒加载:对于不常用的提示模板,延迟加载(如用户滚动到某个位置时再加载)。

代码示例(Redis)

import redis

r = redis.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 缓存用户的常用模板
def cache_user_templates(user_id, templates):
    r.set(f'user:{user_id}:templates', json.dumps(templates))

# 获取缓存的模板
def get_cached_templates(user_id):
    templates = r.get(f'user:{user_id}:templates')
    if templates:
        return json.loads(templates)
    else:
        # 从数据库获取
        templates = db.query_user_templates(user_id)
        cache_user_templates(user_id, templates)
        return templates

第四章:提示内容的呈现与可视化设计(续)

(注:本章为第三章的延续,详细讲解提示内容的呈现技巧)

4.5 提示的可读性优化

设计要点

  • 使用简洁的语言:避免复杂的句子结构(如“请提供关于AI的博客的目标读者、风格要求和重点内容”→“请告诉我目标读者、风格和重点”);
  • 使用列表和 bullet points:将多个参数拆分成列表(如“目标读者:新手;风格:轻松幽默;重点:应用场景”);
  • 使用emoji和图标:用emoji区分提示类型(如📝表示“写作提示”、💻表示“代码提示”),用图标表示操作(如✏️表示“编辑”、💾表示“保存”)。

示例:某AI工具的提示呈现:

📝 写作提示:

  • 目标读者:新手
  • 风格:轻松幽默
  • 重点:AI的应用场景(如聊天机器人、图像生成)

4.6 提示的可定制化设计

设计要点

  • 允许用户调整提示的长度(如“简短”“中等”“详细”);
  • 允许用户调整提示的风格(如“正式”“轻松”“专业”);
  • 允许用户调整提示的参数(如“温度”“_top_p”“_max_tokens”)。

示例:ChatGPT的参数设置界面:

  • 温度(Temperature):0.7(越高越随机);
  • Top P(Nucleus Sampling):0.9(越高越多样);
  • Max Tokens:500(最多生成500个token)。

代码示例(React)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Slider, InputNumber, Row, Col } from 'antd';

const PromptSettings = ({ settings, onSettingsChange }) => {
  const handleTemperatureChange = (value) => {
    onSettingsChange({ ...settings, temperature: value });
  };

  const handleTopPChange = (value) => {
    onSettingsChange({ ...settings, topP: value });
  };

  const handleMaxTokensChange = (value) => {
    onSettingsChange({ ...settings, maxTokens: value });
  };

  return (
    <div className="prompt-settings">
      <Row gutter={16}>
        <Col span={8}>温度(Temperature):{settings.temperature}</Col>
        <Col span={16}>
          <Slider
            min={0}
            max={1}
            step={0.1}
            value={settings.temperature}
            onChange={handleTemperatureChange}
          />
        </Col>
      </Row>
      <Row gutter={16}>
        <Col span={8}>Top P:{settings.topP}</Col>
        <Col span={16}>
          <Slider
            min={0}
            max={1}
            step={0.1}
            value={settings.topP}
            onChange={handleTopPChange}
          />
        </Col>
      </Row>
      <Row gutter={16}>
        <Col span={8}>最大Token数:{settings.maxTokens}</Col>
        <Col span={16}>
          <InputNumber
            min={100}
            max={2000}
            step={100}
            value={settings.maxTokens}
            onChange={handleMaxTokensChange}
          />
        </Col>
      </Row>
    </div>
  );
};

第五章:智能提示的上下文管理与自适应设计(续)

(注:本章为第四章的延续,详细讲解上下文管理的高级技巧)

5.5 上下文的过期与清理

设计要点

  • 设置上下文的有效期:如用户的历史交互记录保存30天,超过有效期的记录自动清理;
  • 清理无效上下文:如用户之前的输入与当前任务无关(如“用户上周生成了一篇关于美食的博客,现在想写关于AI的博客”),则不使用该上下文;
  • 允许用户手动清理:提供“清除历史记录”功能,让用户可以删除不需要的上下文。

代码示例(Python)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timedelta

# 清理过期的用户交互记录
def clean_expired_interactions():
    expiration_date = datetime.now() - timedelta(days=30)
    collection.delete_many({'timestamp': {'$lt': expiration_date}})

5.6 上下文的隐私与安全

设计要点

  • 匿名化处理:对用户的敏感信息(如姓名、邮箱)进行匿名化(如用哈希值代替);
  • 权限管理:限制上下文的访问权限(如企业用户的历史交互记录只能由其团队成员访问);
  • 数据加密:对上下文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如用AES加密用户的偏好设置)。

第六章:可交互性与用户控制设计

6.1 可编辑性设计

设计要点

  • 允许用户修改提示的内容(如“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目标读者是新手”);
  • 允许用户调整提示的参数(如温度、Top P);
  • 允许用户添加自定义变量(如“{{产品名称}}”“{{截止日期}}”)。

示例:某AI营销工具允许用户修改提示中的变量:

原提示:“写一篇关于{{产品名称}}的营销文案,目标读者是{{目标读者}}”
用户修改后:“写一篇关于{{产品名称}}的营销文案,目标读者是{{目标读者}},强调{{产品优势}}”

6.2 参数调整界面设计

设计要点

  • 使用直观的控件:如滑块(用于调整温度)、下拉框(用于选择风格)、输入框(用于输入最大Token数);
  • 提供默认值:为参数设置合理的默认值(如温度默认0.7,Top P默认0.9);
  • 显示参数说明:用 tooltip 说明参数的作用(如“温度越高,生成的内容越随机”)。

示例:OpenAI Playground的参数设置界面,使用滑块和输入框结合的方式,让用户可以灵活调整参数。

6.3 历史记录与回溯

设计要点

  • 保存用户的历史提示:显示用户之前使用过的提示(如“你之前使用过‘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目标读者是新手’”);
  • 允许用户回溯:让用户可以恢复之前的提示(如“恢复到上一次的提示”);
  • 提供搜索功能:让用户可以搜索历史提示(如“搜索‘AI博客’”)。

代码示例(React)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List, Button } from 'antd';

const HistoryList = ({ history, onRestore }) => {
  return (
    <div className="history-list">
      <h4>历史提示:</h4>
      <List
        dataSource={history}
        renderItem={(item) => (
          <List.Item>
            <span>{item.prompt}</span>
            <Button type="link" onClick={() => onRestore(item.prompt)}>恢复</Button>
          </List.Item>
        )}
      />
    </div>
  );
};

6.4 撤销与重做功能

设计要点

  • 允许用户撤销最近的修改(如“撤销修改提示内容”);
  • 允许用户重做撤销的操作(如“重做修改提示内容”);
  • 显示撤销/重做的历史记录(如“你撤销了‘添加目标读者’的操作”)。

技术实现

  • 用**栈(Stack)**存储用户的操作历史(如撤销栈存储撤销的操作,重做栈存储重做的操作);
  • 当用户执行撤销操作时,从撤销栈中取出最后一个操作,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并将该操作推入重做栈;
  • 当用户执行重做操作时,从重做栈中取出最后一个操作,恢复到之后的状态,并将该操作推入撤销栈。

代码示例(JavaScript)

class UndoRedoManager {
  constructor(initialState) {
    this.undoStack = [];
    this.redoStack = [];
    this.currentState = initialState;
  }

  // 执行操作
  execute(action) {
    this.undoStack.push(this.currentState);
    this.currentState = action(this.currentState);
    this.redoStack = [];
  }

  // 撤销操作
  undo() {
    if (this.undoStack.length === 0) return;
    this.redoStack.push(this.currentState);
    this.currentState = this.undoStack.pop();
  }

  // 重做操作
  redo() {
    if (this.redoStack.length === 0) return;
    this.undoStack.push(this.currentState);
    this.currentState = this.redoStack.pop();
  }
}

// 使用示例
const manager = new UndoRedoManager({ prompt: "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 });

// 执行操作:添加目标读者
manager.execute((state) => ({ ...state, prompt: "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目标读者是新手" }));

// 撤销操作
manager.undo();
console.log(manager.currentState.prompt); // 输出:“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

// 重做操作
manager.redo();
console.log(manager.currentState.prompt); // 输出:“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目标读者是新手”

6.5 自定义模板管理

设计要点

  • 允许用户创建模板(如“新建模板”);
  • 允许用户编辑模板(如“修改模板内容”);
  • 允许用户删除模板(如“删除不需要的模板”);
  • 允许用户共享模板(如“分享给团队成员”)。

示例:飞书多维表格的“智能提示模板”功能,允许用户创建、编辑、共享模板,方便团队协作。

第七章:容错性与用户引导设计

7.1 错误提示设计

设计要点

  • 友好的错误信息:避免使用技术术语(如“错误代码:400”→“输入不完整,请补充更多信息”);
  • 提供修复建议:告诉用户如何解决错误(如“你可以补充目标读者,比如‘新手’”);
  • 使用温和的语气:避免指责用户(如“你的输入有误”→“请检查输入是否完整”)。

示例:ChatGPT的错误提示:

“你可以补充更多信息,比如‘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目标读者是新手’”

7.2 引导式帮助文档

设计要点

  • 嵌入到界面中:如 hover 提示(当用户鼠标悬停在“温度”滑块上时,显示“温度越高,生成的内容越随机”);
  • 分步教程:当用户第一次使用时,显示分步引导(如“第一步:输入你的需求;第二步:调整参数;第三步:点击生成”);
  • 帮助中心:提供详细的帮助文档(如“如何写好提示?”“如何调整参数?”)。

示例:Notion AI的“帮助中心”,提供了“提示写作技巧”“模板使用指南”等内容,帮助用户快速掌握工具。

7.3 新手引导流程

设计要点

  • 简洁明了:避免过长的引导(如3-5步);
  • 互动性强:让用户参与其中(如“请输入你的第一个需求”);
  • 可跳过:允许用户跳过引导(如“我已经熟悉了,跳过引导”)。

代码示例(React)

import React, { useState } from 'react';
import { Tour, Button } from 'antd';

const NewUserGuide = () => {
  const [visible, setVisible] = useState(true);

  const steps = [
    {
      title: "第一步:输入需求",
      content: "在输入框中输入你的需求,比如‘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
      target: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prompt-input'),
    },
    {
      title: "第二步:调整参数",
      content: "调整温度、Top P等参数,控制生成内容的风格",
      target: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prompt-settings'),
    },
    {
      title: "第三步:点击生成",
      content: "点击‘生成’按钮,获取AI生成的内容",
      target: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generate-button'),
    },
  ];

  return (
    <Tour visible={visible} steps={steps} onFinish={() => setVisible(false)}>
      <Button type="link" onClick={() => setVisible(false)}>跳过引导</Button>
    </Tour>
  );
};

7.4 智能纠错机制

设计要点

  • 自动补全:当用户输入不完整时,自动补全(如“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
  • 语法检查:检查提示中的语法错误(如“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目标读者是新手”→“语法正确”);
  • 语义检查:检查提示中的语义错误(如“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目标读者是新手,风格是正式”→“语义正确”)。

技术实现

  • 自动补全:用**前缀树(Trie)**实现(如存储常用的提示前缀,当用户输入“我想写一篇关于”时,推荐“AI的博客”“美食的文章”等);
  • 语法检查: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模型(如spaCy、NLTK)检查语法错误;
  • 语义检查:用**预训练语言模型(如BERT)**检查语义是否合理(如“我想写一篇关于AI的博客,目标读者是新手,风格是正式”→“语义合理”)。

代码示例(Python,用spaCy做语法检查)

import spacy

nlp = spacy.load('en_core_web_sm')

def check_grammar(prompt):
    doc = nlp(prompt)
    errors = []
    for token in doc:
        if token.dep_ == 'nsubj' and token.text == 'I' and token.head.lemma_ != 'want':
            errors.append(f"可能的语法错误:‘{token.text}’应该与‘want’搭配")
    return errors

# 测试
prompt = "I want write a blog about AI"
errors = check_grammar(prompt)
print(errors)  # 输出:["可能的语法错误:‘I’应该与‘want’搭配"](注:实际spaCy会检查到“want write”应为“want to write”)

第八章:性能优化与技术实现

8.1 前端优化

优化技巧

  • 懒加载:用React的React.lazySuspense懒加载组件(如“提示模板列表”组件);
  • 代码分割:用Webpack的splitChunks分割代码,减少初始加载时间;
  • 缓存静态资源:用HTTP缓存(如Cache-Control)缓存CSS、JS、图片等静态资源;
  • 减少重绘重排:用transform代替topleft等属性,减少页面重绘重排。

代码示例(React懒加载)

import React, { Suspense } from 'react';

const PromptTemplateList = React.lazy(() => import('./PromptTemplateList'));

const App = () => {
  return (
    <div>
      <Suspense fallback={<div>加载中...</div>}>
        <PromptTemplateList />
      </Suspense>
    </div>
  );
};

8.2 后端优化

优化技巧

  • 接口缓存:用Redis缓存接口响应(如“推荐提示”接口);
  • 异步处理:用消息队列(如RabbitMQ、Kafka)处理耗时的任务(如“生成大量提示”);
  • 负载均衡:用Nginx做负载均衡,分配请求到多个服务器;
  • 数据库优化:用索引优化查询(如在user_id字段上建立索引),用分库分表处理大数据量。

代码示例(Nginx负载均衡)

http {
  upstream prompt_servers {
    server 127.0.0.1:3000;
    server 127.0.0.1:3001;
    server 127.0.0.1:3002;
  }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prompt_servers;
      proxy_set_header Host $host;
      proxy_set_header X-Real-IP $remote_addr;
    }
  }
}

8.3 数据库优化

优化技巧

  • 索引:在经常查询的字段上建立索引(如user_idtimestamp);
  • 分库分表:当数据量超过1000万条时,用分库分表(如按user_id分库,按timestamp分表);
  • 读写分离:用主库处理写操作,从库处理读操作,提升查询速度。

8.4 并发与限流

优化技巧

  • 并发控制:用Redis的分布式锁控制并发(如“避免同一用户同时生成多个提示”);
  • 限流:用Nginx的limit_req模块或Redis的令牌桶算法限流(如“每秒最多处理100个请求”)。

代码示例(Redis令牌桶算法)

import redis
import time

r = redis.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def is_allowed(user_id, max_requests, window_seconds):
    key = f'token_bucket:{user_id}'
    current_time = time.time()
    # 获取当前令牌数和最后刷新时间
    token_data = r.hgetall(key)
    if not token_data:
        # 初始化令牌桶
        r.hset(key, 'tokens', max_requests)
        r.hset(key, 'last_refresh', current_time)
        return True
    tokens = int(token_data[b'tokens'])
    last_refresh = float(token_data[b'last_refresh'])
    # 计算时间差,补充令牌
    time_passed = current_time - last_refresh
    new_tokens = tokens + time_passed * (max_requests / window_seconds)
    new_tokens = min(new_tokens, max_requests)
    # 更新令牌数和最后刷新时间
    r.hset(key, 'tokens', new_tokens - 1)
    r.hset(key, 'last_refresh', current_time)
    # 检查是否有足够的令牌
    return new_tokens >= 1

# 测试
user_id = '123'
max_requests = 10  # 每分钟最多10个请求
window_seconds = 60
Logo

汇聚全球AI编程工具,助力开发者即刻编程。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