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顾北

大家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 让Claude写段代码,结果完全跑偏;

👉 任务做到一半,它突然像失忆了一样;

👉 最后交付的代码没有文档、没有测试,接手的人恨不得直接推倒重来。

我第一次用Claude时,就差点被气笑。那一刻我才发现:AI的问题不是笨,而是没人管。

后来我试了下掘金上 @TRAE 分享的 6A工作流(原文链接:https://juejin.cn/post/7536944463635382282),强制Claude“先思考、再写代码”。结果非常惊喜:它从一个“爱偷懒的实习生”,摇身一变成了“靠谱的团队成员”。

💡 为什么Claude需要“流程枷锁”?

传统AI写代码的几个大坑:

  • 需求理解=猜谜 一句“做个用户系统”,它只给你写了个登录页。权限管理?不存在。
  • 代码质量=开盲盒 今天写得惊艳,明天一团乱麻。完全没有稳定性。
  • 复杂任务=走迷宫 超过500行逻辑,Claude经常自乱阵脚,前后矛盾。
  • 文档交付=空头支票 有代码,但没说明。维护的人只能靠猜。

👉 所以,6A的本质是:不给AI偷懒的机会,用文档和流程把它绑住。

🛠 ClaudeCode落地6A工作流

1. Align(对齐):先确认需求,别急着写

核心动作:用MCP工具生成需求对齐文档

# 启动Filesystem MCP,用于生成和保存文档
claude mcp add filesystem -s user
# 让Claude生成需求对齐模板
claude -p "创建docs/用户系统/ALIGNMENT.md,包含:1.项目技术栈 2.需求边界 3.模糊点清单 4.验收标准"

让Claude生成 需求对齐文档:

  • 项目技术栈
  • 做与不做(明确边界)
  • 疑问清单 & 参考案例

💬 经验吐槽:我以前常常一句话就开干,结果返工两三次。写对齐文档后,反而省时。

2. Architect(架构):没有设计图,不许写代码

核心动作:调用MCP生成架构文档和图表

# 用Context7 MCP获取技术栈最佳实践
claude mcp call context7 "django用户系统架构最佳实践"
# 生成架构设计文档
claude -p "基于ALIGNMENT.md,创建docs/用户系统/DESIGN.md,包含mermaid架构图和接口定义"

Claude必须先画 系统架构图 + 接口契约。 比如:

  • 系统分层(前端→API→业务层→数据库)
  • 登录接口的输入/输出格式
  • 数据流向图

💬 感受:这一步就像你变成了项目经理,Claude是实习生,必须先交设计才能写。

3. Atomize(原子化):大任务拆小,Claude才不崩溃

核心动作:让Claude按依赖关系拆分任务

# 生成任务清单
claude -p "将用户系统拆分为原子任务,创建docs/用户系统/TASK.md,每个任务包含输入/输出/验收标准"

规则:

  • 单个任务 ≤300行代码
  • 明确依赖关系
  • 每个任务独立可测

💬 比喻:不要一锅端,Claude就像新人,只能一口口喂。

4. Approve(审批):人类兜底

核心动作:基于任务文档做人工确认

# 查看任务清单
claude -p "列出docs/用户系统/TASK.md中的所有子任务"

人工过一遍任务清单:

  • 是否覆盖所有需求?
  • 技术方案能不能跑?
  • 验收标准是否量化?

💬 直白点说:Claude想糊弄?不可能。人类 checkpoint 很关键。

5. Automate(执行):写一块,测一块

核心动作:调用代码生成命令并关联任务

# 按任务顺序执行,先完成数据库设计
claude -p "执行TASK.md中的任务1:数据库设计,生成SQL和模型代码"
# 调用mcp-run-python测试代码
claude mcp call mcp-run-python "测试用户模型的创建功能"

Claude按任务顺序写代码,每一步必须跑测试:

  • 写数据库模型 → 跑单测
  • 写API → 验证响应
  • 文档 & 注释保持一致

💬 心路历程:以前总觉得AI写完就完了,现在反而更像“交付”。

6. Assess(评估):最后一关,验收

核心动作:生成验收报告并检查

# 生成验收文档
claude -p "创建docs/用户系统/ACCEPTANCE.md,验证所有任务的完成情况"
# 调用代码审查工具
claude -p "/review 检查用户系统代码是否符合DESIGN.md"

Claude要生成 验收文档,我再跑一遍代码审查工具。 标准:

  • 单测覆盖率 ≥80%
  • 风格一致
  • 文档同步更新

💬 态度:不合格?返工。没商量。

📝 我的3个小技巧

工具链:Filesystem MCP 存档,Context7 MCP 查最佳实践。

中断点:每阶段我都会 /stop,不达标就打回。

复用模板:ALIGNMENT、DESIGN等文档模版放在.claude.json,下次直接调。

⚖️ 跑完一遍的对比感受

场景 传统方式 6A工作流
需求理解 一轮沟通就开工 多轮确认,形成文档
代码质量 看AI心情 有架构约束,稳定统一
复杂任务 三步就乱 按依赖拆分,逐步推进
维护成本 代码像黑箱 文档齐全,新人也能接手

👉 一句话总结:Claude终于不再是“开盲盒”,而是“可控工程”。

🎯 最后

如果你平时用Claude写代码经常抓狂,不妨找个小功能(比如登录模块),跑一遍6A流程。

感受过一次之后,你就会明白:

AI写代码,不该是碰运气,

而应该是——一套有章可循的工程方法。

Logo

汇聚全球AI编程工具,助力开发者即刻编程。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