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大连举办了一场 Meetup。说实话,起初心里是没底的。毕竟,大连,这座似乎快被互联网遗忘的城市,在过去二十年的行业黄金发展期,并没有能够借助其软件服务外包的辉煌历史,站上互联网的风口飞起来。

在这样的城市举办技术分享活动,本以为会是一次小众聚会。没想到,报名人数远超预期,现场更是座无虚席。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在这座快互联网被遗忘的城市里,依然有着一群对开源、分享和技术充满热忱的人。

我的 AI 编程之路始于 2023 年,那一年我开始使用 GitHub Copilot。2024 年我转向 Cursor,并逐渐将其融入日常开发中。今年,我又开始大量使用 Claude Code。可以说,这三年的工具变迁,让我亲身经历了 AI 辅助编程的进化,也见证了国产 AI IDE, TRAE、CodeBuddy 、Qoder 等产品的崛起。

凭借这些实践经验,我在 Meetup 的分享中,聊了聊自己对 Vibe Coding 的一些看法。互动中,我深切感受到三种不同的情绪,学生们对 AI 的热切期待、从业者的行业焦虑,以及非技术人群在使用 AI 时的困惑与无力。

Vibe Coding 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 Andrej Karpathy(前特斯拉人工智能总监,OpenAI 创始成员之一)的一条推文。

Vibe Coding

根据 Karpathy 的描述,Vibe Coding 的核心要点可以概括为:

  1. 忘记代码的存在 (Forget the code even exists),开发者几乎不直接编写代码。

  2. AI 驱动的修复,即使是微小的错误,也交由 AI 修复,而非手动修改。

  3. 放弃代码审查 (Code Review),完全信任 AI 生成的代码,只关注最终结果,不满意则继续通过对话调整。

因此,Vibe Coding 本质上是一种全新的编程范式,一种完全基于与大语言模型(LLM)对话的编程方式

image

但 Vibe coding 真的做到了无感编程吗?他真的取代了程序员,不会写代码也能开发最小化的MVP吗?这个在2025年席卷了整个科技圈的单词,不懂编程也能用AI开发软件的口号,应该是2025最大的谎言,在2025年 Vibe Coding 这个单词像病毒一样疯狂的在科技圈中扩散。短视频中,产品经理对着AI描述自己的需求,几分钟后,一个带支付、登录、后台的管理系统就蹦了出来;很多卖课的创业者说,他一个人用 Cursor 干掉了一个全栈团队;评论区里,点赞最高的是AI取代程序员。屏幕前的你,或许也曾心跳加速,跃跃欲试,开始天真地相信,编程的门槛已然消失,只要动动嘴皮子,AI 就能为你实现一切。

然后,当你真正将手放到键盘上,斥资购买了 Cursor,重金充值了 Codex,剧情却急转直下:

  • AI 生成的页面初看惊艳,却在你点击刷新后一片空白;

  • 你让它将按钮改为红色,它却把整个背景都染成了红色;

  • 你三令五申要求加密用户密码,它却依然将明文存入数据库;

  • 最糟糕的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修改,竟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整个项目崩溃……

凌晨三点,你仍在为 AI 擦屁股,反复修正它的低级错误,耗费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自己从头编写。你开始困惑:为什么网上那些人能轻松 Vibe Coding,而我却深陷无尽的调试地狱?

这时的你会发现 原来我们与 Vibe Coding 之间似乎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不管你是从业者,还是非技术人员,只有真的使用过AI编程的你非常清楚,一个有经验的程序员在 LLM 的辅助下,编写出一份可读,具有可维护性,并能够支撑未来需求变更的代码有多么的不容易,那么一个没有编程经验的人,想要完全通过 Vibe Coding 将一个产品上线和支撑未来的需求变更,从当下看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短期内,Vibe Coding 引入的缺陷和安全漏洞,长期看 Vibe Coding 导致的代码难以维护,技术债务堆积,整体系统的可读性和稳定性都在降低。而这些要素是判断系统能否稳定运行的核心因素之一。

我看过一个最形象的解释是让一个非程序员通过 Vibe Coding 来编写一个他们打算维护的大型项目,这种行为就相当于在没有先解释债务概念的情况下就给孩子一张信用卡。如果你尝试通过 Vibe Coding 去修复另一个 Vibe Coding 导致的问题,这就像拆东墙,补西墙,无尽的用一张信用卡偿还另一张信用卡债务一样。

在构建新功能时,Vibe Coding 就像那张信用卡,予取予求,快速实现。你用它轻松“购买”新功能,就像刷卡买东西一样爽快。但当项目进入维护阶段,这一切都会迅速转化为沉重的技术债务。对于开发者而言,虽然编码时间减少了,但代码审查(Code Review)的时间却大大增加了。我们无法完全信任 AI 生成的代码,无法保证其在生产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更无法在问题出现时第一时间快速修复。最终,AI 不仅没有让你解放双手,反而让你背上了一笔看不见的技术贷款。

你或许还记得在 X 上那个名叫 Leo 的开发者。他用 Cursor 和 Vibe Coding 模式,在几乎没有写过一行手动代码的情况下,打造了一个产品,还获得了第一批付费用户。

image.png

然而,好景不长。两天后,产品被攻击,API 密钥被滥用,用户能绕过订阅在数据库里随意创建数据。因为缺乏技术能力,Leo 花了比最初开发更多的时间去修补漏洞。最终,他不得不在 20 号那天关闭产品,并承认:“我不该让不安全的代码上线生产环境。”
 

image.png


这个故事的结局,让许多程序员长舒了一口气,短期内,失业的风险似乎还很遥远。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又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同样是在今年 3 月,知名的独立开发者 Peter Levels 推出了一个完全通过 Vibe Coding 构建的产品:一款实时飞行模拟器 MMO 游戏。

image.png

作者声称,项目 100% 由 AI(Cursor + Grok 3)实现,并通过销售游戏内广告位,在短短 17 天内,实现了从 0 到 100 万美元收入。

image.png

当然 Levels 在做这个项目之前,就已经是一个具有丰富编程经验的独立开发者,完全有随时接管项目的能力。另外,这个产品的成功也带有一定的时机和运气的成分,换一个创始人和时间点,未必能够复现。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要说明,职业和岗位可能会消失,但是需求和机会永远都会在。AI 时代的程序员,是进化,而非消亡。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社会,再到如今的网络时代,科技进步的核心始终是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旧的岗位,也必然会催生新的就业机会,正如马夫被司机取代。

在现代社会分工中,程序员的角色正在发生分化:

  • 少数顶尖程序员,专注于改善代码质量与性能、解决复杂技术难题、创造新的解决方案、设计系统架构与算法。他们是理论构建者创意输出者

  • 大多数程序员,主要工作是将自然语言描述的需求和业务逻辑,翻译成计算机可以理解和执行的代码。他们是翻译者

从商业角度看,资本将程序员细分为前端、后端、算法等领域,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劳动异化。程序员不再是独立的创意工作者,而沦为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一个随时可以被替换的翻译工具人。

当 LLM 展现出强大的“翻译”能力后,Vibe Coding 必将不断蚕食和挤压“翻译型”程序员的生存空间。与其说是 AI 抢走了饭碗,不如说是他们被更优秀的程序员,以及善用 AI 的程序员所取代。

时代浪潮浩浩荡荡,我们不必过于悲观。在工业机器的轰鸣声中,没有人会真正在意古法手工的消亡。在计算机普及之前,谁能想象售票员、电话接线员曾是如此庞大的群体?

image.png

这并非意味着水平普通的程序员就无路可走。恰恰相反,在 AI 的加持下,一个编程能力尚可,但具备敏锐商业嗅觉和营销能力的人,所能创造的商业价值,将远超于在大型组织中充当一颗螺丝钉。

Logo

汇聚全球AI编程工具,助力开发者即刻编程。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