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 AI 编程“写得越长越乱”:TRAE SOLO 的 Plan+Agent 架构实测
摘要: TRAE中国版推出的SOLO模式通过"Plan+Sub Agent"架构解决AI编程在复杂项目中的失控问题。该模式先由主智能体生成开发计划,经人工审核后调度子智能体并行执行任务,支持多任务窗口和代码变更审查。实战测试显示,该模式能有效避免传统AI编程缺乏全局观、上下文污染等问题,通过"计划-执行-检查"流程提升开发效率,特别适合复杂业务系统的维护工作
在 AI 辅助编程(AI Coding)领域,开发者们正经历从“惊喜”到“疲惫”的阶段。Copilot 类工具在生成简单的函数或单元测试时表现出色,但在面对 1-N 类型的复杂项目开发(如重构一个模块、跨文件修改接口)时,往往会出现“逻辑崩坏”:AI 可能会胡乱修改引用、丢失上下文,甚至写出看似正确但无法运行的“幻觉代码”。
11月25日,TRAE 中国版上线了 SOLO 模式。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利用 AI 工具提效的架构师,我第一时间深度体验了其内置的 SOLO Coder。不同于传统的 Chat 模式,TRAE SOLO 引入了 “Plan(计划)+ Sub Agent(子智能体)” 的架构。
本文将从实战角度,拆解这套架构如何解决 AI 编程中的“失控”难题。
核心痛点:为什么 AI 容易在复杂项目中迷路?
在传统的 AI IDE 中,我们通常直接给 AI 下指令:“帮我给 User 模块增加一个 VIP 字段”。AI 往往会直接开始改代码。但这种“直觉式编程”在复杂场景下有三个致命弱点:
1.缺乏全局观:AI 可能只改了 Database Model,却忘了改 DTO(数据传输对象)和前端的 Type 定义。
2.上下文污染:随着对话轮次增加,无关的历史信息(Token)会干扰 AI 的判断,导致“失忆”。
3.黑盒操作:开发者很难在 AI 生成一大坨代码前,预判它的修改思路是否正确。
TRAE SOLO 的解决思路是:先思考(Plan),再执行(Execute)。
架构解析:Plan + 多智能体协同
TRAE SOLO 并非一个单一的大模型,而是一个 Agentic System(代理系统)。我们将其实战工作流抽象为以下架构:
架构图描述 (Agent Workflow)
一个闭环的决策流程:
●Input: 用户输入复杂需求(如“重构鉴权模块”)。
●Step 1: Planning Agent (主智能体): 分析代码库 -> 生成 开发计划文档 (Plan)。
●Step 2: Human Review (人工决策): 开发者查看 Plan -> 点击“拒绝”或“修改” -> 确认无误点击“执行”。
●Step 3: Sub Agents (子智能体群): 并行调度 -> 前端 Agent 改 UI / 后端 Agent 改接口 / 测试 Agent 写 Case。
●Step 4: Execution: 写入代码 -> DiffView 展示变更。
这套架构的核心在于引入了 “Human-in-the-loop” (人在回路)。在 AI 真正动代码之前,开发者有机会纠正它的“思路”。
实战演示:重构一个遗留系统的上传模块
为了验证这套流程,我们模拟一个真实场景:将一个基于本地磁盘存储的文件上传模块,重构为上传至七牛云对象存储(Kodo)。
1. 触发 Plan 模式
在对话框中输入需求:
“@SOLO Coder 请将当前的 LocalFileUploader 重构为 QiniuKodoUploader。需要支持 AK/SK 配置,并返回 CDN 链接。”
此时,TRAE 不会直接生成代码,而是打开一个 Plan 窗口,输出如下计划:
1.在 pom.xml 中添加七牛云 SDK 依赖。
2.创建 QiniuConfig 类,读取 application.yml 中的配置。
3.新建 QiniuUploader 实现 Uploader 接口。
4.修改 FileService,将调用方切换为新实现。
架构师经验:此时我发现 Plan 中漏掉了“异常处理”环节。我直接在 Plan 窗口中批注:“增加上传失败重试机制”。AI 随即更新了计划。这种前置纠错极大降低了后续的 Debug 成本。
2. 多智能体并行执行
点击“执行”后,SOLO Coder 开始调度子智能体。左侧的多任务窗口显示它正在同时进行两个任务:
●Task A: 修改后端 Java 代码。
●Task B: 修改前端 Vue 组件中的上传 API 地址。
这就是 “三栏布局” 的优势:左侧看任务进度,中间看对话,右侧看代码,互不干扰。
3. 代码变更审查 (DiffView)
执行完毕后,底部的 DiffView 工具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简单的文件列表,而是聚合了所有变更。
code Java
// 代码变更示例 (DiffView)
- public String upload(File file) {
- // 旧的本地存储逻辑
- return localPath;
- }
+ public String upload(File file) {
+ // AI 自动生成的七牛云上传逻辑
+ Auth auth = Auth.create(accessKey, secretKey);
+ String token = auth.uploadToken(bucket);
+ Response response = uploadManager.put(file, null, token);
+ // 自动解析返回的 hash 和 key
+ DefaultPutRet putRet = new Gson().fromJson(response.bodyString(), DefaultPutRet.class);
+ return cdnDomain + "/" + putRet.key;
+ }

我们注意到,AI 甚至自动引入了 Gson 库来解析七牛云的返回结果,这是因为它准确理解了七牛云 SDK 的用法。
上下文管理:像管理内存一样管理 AI
在长对话中,Token 溢出是常态。TRAE SOLO 提供了一个“上下文进度条”。
在实测中,当对话进行到第 10 轮时,AI 开始变得迟钝。我点击进度条,手动“压缩”了前 5 轮的对话历史(只保留摘要,丢弃细节)。
这相当于手动做了一次 GC(垃圾回收),让模型重新聚焦于当前的任务。对于那些需要引用大量外部文档(如七牛云 API 文档)的场景,这个功能至关重要。
总结
通过深度体验,我认为 TRAE SOLO 的 Plan 模式 确实击中了当前 AI 编程的软肋。它不再试图用一个万能模型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通过 “计划-执行-检查” 的工程化流程,将 AI 的创造力关进了逻辑的笼子里。
对于正在维护复杂业务系统的团队,这种能够“先想后做”且支持多智能体协同的 IDE,或许是比单纯的 Copilot 更值得尝试的生产力工具。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