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触 Python 的小伙伴常常会有这种感觉:看教程时好像都懂,一动手写代码就懵圈。其实啊,编程入门就像学开车 —— 方向盘、油门、刹车这些基础操作看着简单,得亲自练过才知道怎么配合。

今天这篇文章,就把 Python 入门必学的 6 个核心语法点拆成 "大白话",每个知识点都配上能直接跑的代码和避坑小贴士。哪怕你是纯纯零基础,跟着敲一遍也能 get 到编程的门道~

一、变量命名与基础运算:给数据起 "好名字" 的学问

变量这东西,你可以理解成 "装数据的盒子"—— 想在代码里存个年龄、记个名字,都得先找个盒子装起来,再给盒子起个好记的名字。

1. 给变量起名的 "潜规则"

就像给孩子起名不能叫 "王者荣耀" 一样,变量命名也有规矩:

  • 只能用字母、数字、下划线(比如user_123可以,123_user不行,因为数字不能当开头)

  • 大小写不一样(nameName是两个不同的盒子)

  • 别用 Python"专用词"(像iffor这些词早就被 Python 占了,不能拿来当变量名)

2. 两种主流命名风格(选一个你顺眼的)

# 蛇形命名法(Python老司机最爱)
user_age = 25  # 多个单词用下划线连起来,看着像蛇在爬
user_name = "张三"
​
# 小驼峰命名法(其他语言转过来的同学可能更习惯)
totalPrice = 100  # 第一个单词小写,后面的单词首字母大写,像小骆驼的驼峰
orderId = "20240801"

#大驼峰命名法
TodaySalary = 500  # 每个单词首字母都大写
NestYear = "2026"

3. 让变量 "做算术" 的小技巧

# 最基础的加减乘除
a = 10 + 3  # 加 → 13
b = 10 - 3  # 减 → 7
c = 10 * 3  # 乘 → 30
d = 10 / 3  # 除 → 3.333...(会得到小数)
​
# 稍微特殊点的运算
e = 10 % 3  # 取余数(10除以3余1)→ 1(想算星期几、周期性的东西常用)
f = 10 **3  # 乘方(10的3次方)→ 1000(算面积、体积很方便)
g = 10 // 3  # 整除(只保留整数部分)→ 3
​
# 懒人专用的赋值写法
x = 5
x += 3  # 等价于 x = x + 3 → 8(少写一遍x,多香)
x *= 2  # 等价于 x = x * 2 → 16

避坑小贴士

错误命名 为啥不行 正确示范
123name 数字不能当开头 name123
user-name 有横线这个 "不速之客" user_name
class 抢了 Python 的 "专用词" student_class

二、字符串操作大全:把文字玩出花来

字符串就是代码里的 "文字",不管是一句话、一个名字,还是一段文本,都能用字符串表示。学会操作字符串,处理文字类的工作会变得超简单。

1. 切片:像切蛋糕一样截取字符串

想象字符串是一整块蛋糕,切片就是用刀把它切成小块。语法是[start:stop:step],记不住也没关系,多切几次就熟了~

text = "Python真有趣"  # 这句话有7个字符(索引从0开始数)
print(text[0:6])  # 从第0块切到第6块(不含第6块)→ "Python"
print(text[6:])   # 从第6块一直切到最后 → "真有趣"
print(text[::2])  # 每隔1块切一次(步长2)→ "Pto真趣"

2. 让文字 "反转" 的小魔术

想把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倒过来看看?一行代码就行:

text = "Python真有趣"
print(text[::-1])  # 步长设为-1,就是从后往前读 → "趣有真nohtyP"

3. 日常用得最多的 3 个字符串技巧

# 1. 拆分字符串(比如处理日期)
date = "2024-08-01"
print(date.split("-"))  # 按"-"拆开 → ["2024", "08", "01"]
​
# 2. 去掉多余空格(复制粘贴经常会带空格)
message = "   Hello Python  "
print(message.strip())  # 两边的空格都去掉 → "Hello Python"
​
# 3. 拼接字符串(把列表里的东西连成一句话)
parts = ["2024", "08", "01"]
print("-".join(parts))  # 用"-"把列表元素串起来 → "2024-08-01"

避坑小贴士

  • 别切到 "空气":如果字符串长度是 7,最多只能切到索引 6,要是写成text[7],Python 会委屈地告诉你 "切不到哦"(索引越界错误)

  • 反向切的时候注意顺序:步长为负(比如[5:1:-1])是从右往左切,这时候start要比stop大才行

  • 字符串是 "定型的蛋糕":切下来的是新蛋糕,原蛋糕不会变(想改某个字直接赋值会报错,得用其他方法)

三、列表与元组:装东西的 "容器"

列表和元组就像两个不同的盒子:列表是 "可变形" 的盒子(能随时加减东西),元组是 "固定型" 的盒子(一旦装了东西就改不了)。

1. 先搞懂这对 "兄弟" 的区别

操作 列表(list) 元组(tuple)
长相 用方括号[] 用圆括号()
性格 灵活多变(能增删改) 固执死板(一旦创建就改不了)
适合装啥 随时要换的东西(比如购物车) 固定不变的东西(比如坐标、生日)

2. 列表:能随时加减东西的 "购物袋"

# 初始化一个装颜色的购物袋
colors = ["红", "绿"]
​
# 加个蓝色进去(插在红绿中间)
colors.insert(1, "蓝")  # 现在袋子里是 ["红", "蓝", "绿"]
​
# 把红色拿出去
colors.pop(0)  # 现在袋子里是 ["蓝", "绿"]
​
# 再换个颜色(把绿换成黄)
colors[1] = "黄"  # 现在袋子里是 ["蓝", "黄"]

3. 元组:一旦定型就改不了的 "档案袋"(只读状态)

# 存个坐标(比如地图上的点)
coordinates = (10, 20)  # 这个点的x是10,y是20
​
# 存个学生档案(姓名、年龄、专业)
student = ("张三", 20, "计算机系")
​
# 想改改年龄?不行哦!
student[1] = 21  # 会报错,因为元组是"定型"的
​
# 但可以拿出来看(和列表一样)
print(student[0])  # 看看姓名 → "张三"

实用小技巧

  • 怕不小心改了重要数据?用元组!比如config = ("服务器地址", "端口号"),谁也改不了

  • 元组想改怎么办?先转成列表list(元组),改完再转回元组tuple(列表)

  • 列表和元组都能 "套娃"(里面装列表或元组),比如data = [("苹果", 5), ("香蕉", 3)],取数据的时候一层层剥开就行

四、字典:像通讯录一样存数据

字典就像现实中的通讯录 —— 找一个人(键),就能查到他的电话(值)。这种 "键 - 值对" 的存储方式,查数据特别快,适合存有关系的数据(比如用户信息、商品详情)。

1. 字典的 "增删改查" 四件套

# 建一个用户信息字典(像填表格一样)
user = {
    "name": "张三",  # 姓名(键是"name",值是"张三")
    "age": 22,       # 年龄
    "city": "北京"   # 城市
}
​
# 加个职业信息(新增)
user["job"] = "工程师"  
​
# 年龄改一下(更新)
user["age"] = 23  
​
# 想看看有哪些信息(查所有键)
print(user.keys())  # → dict_keys(['name', 'age', 'city', 'job'])
​
# 安全点的查询方式(如果键不存在,不会报错)
print(user.get("phone", "未填写"))  # 查电话,没有就显示"未填写"

2. 什么时候用字典,什么时候用列表?

  • 查数据多的时候用字典:比如想根据姓名查年龄,字典一下就找到,列表可能要一个个翻

  • 按顺序存东西的时候用列表:比如排行榜、待办事项,顺序很重要的话就用列表

  • 举个栗子:通讯录用字典(名字→电话),朋友圈动态用列表(按时间顺序排)

五、循环控制:让代码自己 "跑起来"

重复做一件事的时候,循环就能派上用场了。比如计算 1 到 100 的和,总不能写 100 行加法吧?用循环一句话就能搞定。

1. for 循环:知道要跑几圈的时候用

# 打印1到5(知道要跑5圈)
for i in range(1, 6):
    print(i)  # 会依次输出1、2、3、4、5
​
# 遍历列表里的每个元素
fruits = ["苹果", "香蕉", "橙子"]
for fruit in fruits:
    print(f"我爱吃{fruit}")  # 会分别打印三种水果
    print("我爱吃 %s " % fruits[索引])
​
# 列表推导式(for循环的"偷懒写法")
numbers = [1, 2, 3, 4]
squares = [x * x for x in numbers]  # 一行生成平方列表 → [1,4,9,16]

2. while 循环:不知道要跑几圈,满足条件就继续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猜数字游戏 —— 直到猜对为止,不然就一直猜:

import random
target = random.randint(1, 100)  # 电脑随机想一个1-100的数字
count = 0  # 记一下猜了几次
​
while True:  # 一直循环,直到break
    guess = int(input("请猜一个数字(1-100):"))
    count += 1
    if guess > target:
        print("猜大了!再试试~")
    elif guess < target:
        print("猜小了!再试试~")
    else:
        print(f"恭喜猜对啦!用了{count}次")
        break  # 猜对了就跳出循环

避坑小贴士

  • 小心 "无限循环":如果while的条件一直为真,代码会一直跑(比如while 1>0),这时候按Ctrl+C能强行停下

  • 循环里改列表要注意:比如for i in list:的时候,如果在循环里删了 list 的元素,可能会漏遍历,保险点就先复制一份列表再循环

六、条件判断:让程序自己做选择

条件判断就像生活中的 "如果... 就..."—— 如果下雨就带伞,如果饿了就吃饭。代码里用if-elif-else来实现这种逻辑。

1. 三角形识别:条件判断的经典案例

想知道三个边能不能组成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条件判断一步步分析就行:

def check_triangle(a, b, c):
    # 先排序,小的两边加起来要大于最大的边才行
    sides = sorted([a, b, c])  # 排序后,sides[0] ≤ sides[1] ≤ sides[2]
    if sides[0] + sides[1] <= sides[2]:
        return "这不是三角形哦"
    elif a == b == c:
        return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一样长)"
    elif a == b or b == c or a == c:
        return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一样长)"
    else:
        return "普通三角形(三条边都不一样)"
​
# 测试一下
print(check_triangle(3, 3, 3))  # 等边三角形
print(check_triangle(3, 4, 5))  # 普通三角形(勾股定理那组)

2. 三目运算符:一句话的条件判断

简单的判断可以写成一行,像 "浓缩咖啡" 一样简洁:

score = 75
# 普通写法
if score >= 60:
    result = "及格"
else:
    result = "不及格"
​
# 三目运算符写法(一行搞定)
result = "及格" if score >= 60 else "不及格"

总结:编程入门,先把 "基础工具" 用熟

学 Python 就像学做饭 —— 变量是食材,运算、循环、判断是锅碗瓢盆,字符串、列表、字典是不同的厨具。刚开始不用追求做满汉全席,先把这些基础工具用熟:

  • 用变量和运算处理简单数据(算工资、统计分数)

  • 用字符串处理文字(整理文档、提取信息)

  • 用列表和字典存数据(记笔记、管理物品)

  • 用循环和判断实现逻辑(自动分类文件、做小游戏)

多敲代码,多试错,遇到问题别慌 —— 哪怕是编程大佬,刚开始也会写错代码。关键是搞懂 "为什么错",慢慢就会找到感觉啦!

Logo

汇聚全球AI编程工具,助力开发者即刻编程。

更多推荐